前言
對許多民宿主來說,裝潢、設計、早餐菜單,似乎是吸引房客的主要手段。但在競爭越來越激烈的市場中,你會發現 光靠硬體很容易被模仿,真正能讓房客記住、願意回訪甚至主動推薦的,是「故事」。
故事是一種「讓房客產生共鳴的記憶載體」。它能把一張普通的木桌變成承載歷史的見證,把一個房間變成能被旅人想起的情境。那麼,民宿經營中到底要如何創造「故事感」?
沒有故事 vs. 有故事的差異
1. 空間設計的對比
- 沒有故事:房間乾淨整齊,但客人拍完照片就忘了,因為任何一間設計感咖啡廳或旅店都能複製。
- 有故事:老屋民宿主人保留祖父留下的木樑,並在房間內展示修復過程的照片。房客在入住時,不只是睡在房間,而是「參與了一段傳承」。
案例啟發:台灣有些知名的老屋民宿,房客回去後寫的 Google 評論不是「房間很大」,而是「這棟房子有 80 年歷史,老闆跟我們分享了屋瓦修復的故事」。這樣的故事,才是口碑的核心。
2. 民宿主的角色對比
- 沒有故事:民宿主只出現於入住交鑰匙或早餐時間,對房客來說,他只是「房東」。
- 有故事:民宿主本身就是一段故事。有人放棄都市高薪工作回到故鄉,有人為了實踐夢想把退休宅改建。當房客聽見這些故事,他們住的不是房間,而是「參與了某個夢想的實踐」。
模擬場景:
假設一位客人入住時,聽到你分享「我原本是台北的設計師,決定回到南庄開這間民宿,因為想讓更多人感受到小鎮的美好」,這名客人回家後,很可能就會在朋友面前說:
「上次住的民宿老闆很特別,他放下北漂生活回來創業,超有勇氣。」
這就是故事帶來的差異。
3. 在地文化的對比
- 沒有故事:早餐就是早餐,介紹方式是「今天提供炒蛋和吐司」。
- 有故事:早餐背後也能有故事。「這杯豆漿是用隔壁黃先生種的黃豆做的,他每天凌晨四點起床磨豆,香味特別濃郁。」
案例啟發:一些民宿會特別把「在地農夫」的故事寫在菜單上,讓早餐不只是飲食,而是「土地與人」的連結。房客拍下早餐時,分享的不只是食物,而是一個有情感的體驗。
創造「故事感」的三個方法
1. 找出「物件的記憶」
- 探索民宿空間中哪些物件有歷史:木桌、牆壁、照片、家具。
- 與其購買全新 IKEA 家具,不如保留下帶有痕跡的老物件,並用文字或導覽賦予它故事。
- 避免的錯誤:有些民宿主只追求「一致的風格」,卻把空間中最有靈魂的老物件丟掉,反而失去了品牌差異化。
2. 說出「經營者的心路歷程」
- 房客住的不只是空間,而是住進一個人的人生故事。
- 你可以在官網、房間小卡片、甚至早餐聊天時分享:為什麼要開民宿?背後的堅持是什麼?
- 避免的錯誤:只強調「我們的房間有多大、多漂亮」,卻沒有把「人」放進品牌。這樣的民宿再漂亮,也只是一個產品,不是品牌。
3. 與「在地故事」連結
- 與當地農夫、手作職人、藝術家合作,讓房客在入住時能聽見地方故事。
- 可以設計小導覽,或在房間內擺放「故事說明卡」。
- 避免的錯誤:只把在地元素當成「裝飾品」,例如牆上掛一幅竹編,但不說明誰編的、編織的意義。結果房客看過就忘了,沒有情感連結。
民宿經營到最後,賣的不是床,而是回憶。房客不會因為你有幾盞網美燈就一再回來,但會因為你的一段故事、一個有溫度的細節,覺得「下次還想再住一次」。
在品牌經營的世界裡,硬體容易被模仿,但故事無法複製。當你的民宿能用故事感打造專屬記憶,房客不只會記得這裡,更會帶著朋友一起回來,讓你的品牌真正活在他們的回憶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