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多民宿主在經營的過程裡,都會有一個共同的疑惑:「是不是我不會行銷,所以才會沒有訂單?」
其實大多數人並不是不會行銷,而是 不知道怎麼開始。就像學習游泳,知道動作卻下不了水,問題不是能力,而是缺少一個正確的起手式。
在這篇文章裡,我會帶你梳理 民宿經營五大起手式,每一個都不是空泛的口號,而是實際可操作的行動方向。只要你抓到第一步,後續的品牌、體驗、廣告,才會逐步累積效果。
起手式一:先搞清楚「你是誰」
1. 心境切入(代入感開場)
你可能常常覺得,明明房間設計用心、早餐也不錯,房客卻住過一次就不會再來,更不用說記得民宿的名字。那種「努力了卻沒人看見」的挫敗感,相信很多人都經歷過。
2. 深度拆解(核心原因分析)
大部分民宿不是沒有特色,而是沒有把特色說清楚。換句話說,少了「定位」。
沒有定位,就像在市場裡大喊:「我也有賣水果!」,客人只會選最便宜的。唯有明確地告訴房客「為什麼要選擇你」,民宿的價值才會真正被看見。
3. 案例故事(真實/模擬)
在宜蘭有一家民宿,房間設計多元,結果反而讓客人無感。最後,他們決定聚焦「親子友善」這個定位:在餐廳準備遊戲角落、房間放置嬰兒澡盆、早餐提供小朋友喜歡的餐點。短短半年內,回訪率提升 40%,房客甚至會自動幫忙介紹給其他家庭。
4. 操作步驟(立即可做的行動)
- 寫下一句話:我的民宿最適合誰?
- 列出三個關鍵字:例如「親子」「森林」「手作早餐」。
- 檢查所有對外渠道(官網、FB、IG、Google 地圖),是否都呼應這三個字。
5. 常見誤區(反面教材提醒)
不要想「誰都可以住」。這樣的訊息模糊不清,房客只會覺得你的民宿沒什麼特別。
6. 思維升級(價值觀提升)
民宿不是「什麼人都能來住」,而是「某種人一定要來住」。這種專注,才會創造市場記憶點。
起手式二:用品牌故事建立情感連結
1. 心境切入
很多民宿主會覺得:「我就是提供房間給人住,故事有那麼重要嗎?」
但房客選擇民宿,往往是為了「體驗」,而不是單純的「睡覺」。
2. 深度拆解
品牌故事就是你存在的理由。它不是誇張的行銷文案,而是讓房客理解:「這裡不只是住宿,而是有靈魂的地方」。
3. 案例故事
花蓮某民宿的經營者,原本是咖啡師,他把自己對咖啡的熱愛融入品牌故事。房客入住後,不僅能喝到特調咖啡,還能參加烘豆體驗。這樣的經營,讓房客回到家後還會在社群分享,甚至每年都安排「回家喝一杯」的旅程。
4. 操作步驟
- 回想:你為什麼想開民宿?
- 挑出一個「人味」的核心故事(例如:退休夢想、愛上這片土地、想陪伴孩子成長)。
- 把這個故事寫進官網首頁、粉絲專頁的介紹,並搭配真實照片。
5. 常見誤區
不要把故事寫成「流水帳」或「過度文青」的詩詞。房客需要的是情感連結,而不是看不懂的辭藻。
6. 思維升級
品牌故事不是你講了多少,而是房客能不能「記得一句」。當房客說出:「這是那家有咖啡師的民宿」,你就成功了。
起手式三:把 Google 地圖當主場經營
1. 心境切入
很多民宿主覺得,Google 地圖只要放上地址就好,沒什麼好經營的。
但事實上,大部分房客在搜尋「地區+民宿」時,第一眼看到的就是地圖和評論。
2. 深度拆解
Google 地圖就像民宿的「第一扇門」。星等評價、照片、評論互動,都直接影響旅客是否點進來看你的房間。
3. 案例故事
台東一間小木屋民宿,起初評論稀少,結果詢問率很低。後來他們主動邀請住過的房客留下 Google 評論,並在回覆中加入貼心小細節。半年後,評論數翻倍,訂房詢問率提升了 70%。
4. 操作步驟
- 主動邀請房客評論(退房後簡訊或小卡片引導)。
- 上傳高畫質照片(房間、早餐、周邊景觀)。
- 定期回覆評論,尤其是負評要展現誠意。
5. 常見誤區
有些民宿只回覆五星好評,卻忽略了負評。這樣反而讓潛在房客覺得你缺乏誠懇。
6. 思維升級
Google 地圖是房客的「第一印象門面」,比廣告更能直接影響訂單。
起手式四:淡季必須設計「理由」
1. 心境切入
幾乎每位民宿主都會抱怨:「淡季真的好難撐!」
但是,你有沒有想過,為什麼旅客要在淡季特地選擇你?
2. 深度拆解
淡季不是「等客人上門」,而是「給客人理由來訪」。
沒有理由,房客自然選擇在旺季出遊。
3. 案例故事
南投一間森林系民宿,在淡季推出「森林瑜伽+手作早餐」體驗,並透過社群廣告鎖定都市女性族群。結果淡季入住率反而超越去年的旺季。
4. 操作步驟
- 設計一個淡季專屬活動(烘焙課、農村體驗、親子手作)。
- 用套裝行程取代單純住房。
- 在社群上投放限時廣告,加強「只有現在才有」的稀缺感。
5. 常見誤區
不要只靠降價吸引客人。低價只能帶來一次性消費,無法培養忠誠度。
6. 思維升級
淡季不該是「空窗期」,而是「創造差異化」的最佳時機。
起手式五:學會把廣告當加速器,而不是救命繩
1. 心境切入
很多民宿主一急,就會想:「不然我砸錢下廣告好了!」
但沒有基礎定位和內容,廣告只會像是「燒錢買失望」。
2. 深度拆解
廣告的功能是加速,而不是創造。如果你的定位模糊、照片普通、故事缺乏,廣告再多也不會有用。
3. 案例故事
苗栗一間小型民宿,原本廣告每月花三萬卻沒什麼訂單。後來調整策略:先整理官網內容、拍攝專業照片,再針對台北 30–40 歲夫妻族群投放廣告。結果同樣的預算,訂單轉換率成長三倍。
4. 操作步驟
- 先檢查:官網內容是否清楚?Google 評論是否完整?
- 設定明確受眾:年齡、興趣、地區。
- 測試不同素材(照片、影片、房客見證)。
- 追蹤數據並調整,不要一次投入大筆預算。
5. 常見誤區
廣告不是「萬靈丹」。不要在旺季才投廣告,那只會把原本會來的客人吸過來,浪費預算。
6. 思維升級
廣告不是用來「救急」,而是用來「放大已經正確的方向」。
民宿經營不是靠一夕之間的爆紅,而是從正確的起手式開始。當你搞清楚「自己是誰」、說出品牌故事、經營好 Google 地圖、在淡季創造理由、學會正確使用廣告,你就已經踏出了成功的第一步。
👉 如果你想知道自己的民宿目前卡在哪個環節, 歡迎和我們聊聊,幫助你快速檢視現況,找到最佳突破口。只要方向對了,後續的品牌、體驗、行銷都能逐漸發揮力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