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多民宿主人都會有一個錯覺:一年只有暑假、連假才會滿房,其他時間只能「聽天由命」。但事實上,淡季才是最能展現民宿行銷功力的時候。只要掌握幾個操作心法,讓旅客找到「非旺季也值得來住」的理由,房間就不會空著。
找出淡季旅客的隱藏需求
心境切入
許多人覺得淡季沒人出遊,其實不是沒需求,而是需求不明顯。
深度拆解
- 淡季旅客通常希望安靜、不擁擠
- 價格彈性比旺季更重要
- 有特殊體驗或活動會成為吸引點
案例故事
例如一間花蓮的親子民宿,在淡季主打「慢活親子週」,讓爸媽在低價位享受包棟,孩子有專屬遊戲時間,結果比暑假更容易吸引小家庭。
操作步驟
- 調查附近淡季特色(如賞花季、螢火蟲、採果)
- 包裝成專屬體驗行程
- 用「獨享、安靜、划算」的語言切入廣告
常見誤區
- 只用「降價」吸引,卻沒有額外理由,容易讓房客覺得便宜沒價值。
思維升級
淡季不是「沒人來」,而是要換角度,把市場從「人多」轉向「人少剛剛好」。
善用主題活動製造亮點
心境切入
旅客在淡季需要一個「出門的藉口」,而主題活動正好能創造動機。
深度拆解
- 小型音樂會、手作課程、在地體驗
- 與節氣、節慶結合(例如中秋烤肉派對、冬至湯圓體驗)
案例故事
台東某海景民宿,在淡季舉辦「月光下的瑜伽體驗」,搭配在地老師合作,光靠社群宣傳就讓週末假日全滿。
操作步驟
- 找到能結合在地資源的活動
- 設計「住宿+活動套票」
- 透過FB/IG廣告精準投放到特定族群(親子、情侶、文青)
常見誤區
- 活動太臨時,來不及宣傳
- 活動成本過高,最後無法回本
思維升級
淡季可以是民宿的「品牌養成季」,讓活動與民宿產生連結,成為長期的差異化賣點。
靠數位行銷放大曝光
心境切入
淡季客人不會自己跑來,必須主動把「理由」推到旅客眼前。
深度拆解
- FB/IG 廣告能針對興趣族群投放
- Google 地圖評論影響搜尋決策
- 官網SEO讓旅客在搜尋季節體驗時找到你
案例故事
一間南投的森林系民宿,淡季鎖定台北上班族,在廣告上強調「周末兩天一夜放空之旅」,結果平日訂房率提升 25%。
操作步驟
- 官網針對淡季關鍵字寫部落格(例:秋冬賞楓民宿推薦)
- 廣告鎖定「週末出遊+地區興趣」族群
- 主動邀請房客留下評論,累積Google信任度
常見誤區
- 廣告受眾設太廣,浪費預算
- 官網沒有行動呼籲(CTA),導致點擊卻不下單
思維升級
數位行銷不是「選擇題」,而是「必修課」,淡季更需要靠數據找到客群。
用限時優惠刺激行動
心境切入
人性很簡單,看到「限時」就會想行動。
深度拆解
- 平日入住送早餐升級
- 三天兩夜方案只在淡季販售
- 老客戶回訪優惠
案例故事
宜蘭一間溫泉民宿,在淡季推出「週一至週四入住,第二晚半價」,讓平日訂房率直接提升四成。
操作步驟
- 設計限時折扣,並設定截止日期
- 在LINE群發或Email行銷通知老客戶
- 廣告圖片文字要凸顯「現在不訂就錯過」
常見誤區
- 打折太多,讓人懷疑品質
- 沒有限制名額,失去稀缺感
思維升級
優惠不是「低價競爭」,而是「刺激行動的工具」。
把淡季當作服務優化的舞台
心境切入
淡季的空檔,不只是生意的挑戰,更是「進化」的機會。
深度拆解
- 員工訓練
- 房間翻修
- 收集房客回饋並改進
案例故事
苗栗某小木屋民宿,在淡季調整入住流程、優化早餐動線,結果旺季時客訴率大幅下降。
操作步驟
- 設計房客問卷收集意見
- 淡季進行內部流程檢討
- 將改進成果拍照、上傳社群,營造「持續進步」的形象
常見誤區
- 把淡季當「休息期」,結果錯失最佳進化時間
思維升級
真正厲害的民宿,不是旺季時能接單,而是淡季依然能創造價值。
民宿經營並不是「等旺季撿客人」,而是要學會讓淡季也能充滿理由,讓旅客覺得「現在來更好」。只要掌握淡季需求、設計活動亮點、結合數位行銷、運用限時優惠,再加上持續優化,你的民宿就能一年四季都有穩定的收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