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台灣的民宿經營裡,「淡季」幾乎是每位業主都會感到焦慮的字眼。
旅客減少、固定開銷依舊、房務閒置、人力調整困難——這些問題像潮水一樣週期性地出現。
但淡季,其實不是天災,而是品牌經營的「養分期」。
懂得善用這段時間的民宿,不但能維持穩定收益,更能為下一個旺季提前累積聲量與口碑。
以下五個實戰對策,將幫助你重新定義淡季經營,讓「空房期」變成品牌升級的機會。
調整客群與產品,重新定義淡季的價值
問題與痛點:
許多民宿在淡季依然想吸引同樣的旅客族群,卻忽略不同季節的旅行需求早已改變。結果是,廣告花下去、折扣開到滿,仍然沒人買單。
案例說明:
位於苗栗山區的一間森林系民宿,原本主打情侶客群。夏季淡季時,他們改以「親子自然體驗」為主軸,推出森林探險與手作課程,重新鎖定在地家庭市場。短短一個月,淡季入住率從 30% 提升到 70%。
具體步驟:
- 分析過去三年訂房紀錄,找出淡季與主要空房日。
- 重新設定淡季目標族群(例如平日自由行、長住族、工作度假)。
- 規劃「平日限定方案」或「淡季包棟優惠」。
- 配合社群廣告重新設定受眾,集中預算投向目標群。
反面教材提醒:
別只靠降價求生。價格降太多會損害品牌形象,讓旅客習慣「等打折再訂」。
與在地合作,打造「淡季限定」體驗
問題與痛點:
旅人需要「理由」回來,淡季若缺乏活動,旅遊動機自然下降。
案例說明:
一間南庄老屋民宿,過去每年 6~8 月都面臨訂房低潮。後來他們與在地小農合作推出「藍莓採果+一泊二食」體驗,結合季節限定活動,吸引許多家庭與攝影愛好者回流,社群曝光率也大幅提升。
具體步驟:
- 盤點周邊可合作的農場、工藝店、咖啡館、登山步道。
- 規劃「聯名優惠」或「共同行銷」,例如互標社群、導入 Google 地圖連結。
- 以「只有這段時間才有」的主題打造稀缺性。
- 拍攝短影音或限動強調當季活動現場感。
反面教材提醒:
合作前要確認品質與形象一致,避免因對方服務問題影響民宿評價。
善用數位行銷工具,讓淡季曝光不斷線
問題與痛點:
許多民宿主淡季時會「暫停廣告、停更社群」,但演算法不會等你。品牌一旦沉默,等旺季再重新開啟宣傳,就得重新培養觸及率。
案例說明:
花蓮一間海景民宿將淡季的行銷重點放在「品牌曝光」。他們以低預算持續投放 Facebook 再行銷廣告,鎖定曾訪客官網或互動過貼文的使用者。結果隔年旺季搜尋轉單率提升 40%。
具體步驟:
- 淡季維持小額廣告預算(每日 200~300 元即可)。
- 設定再行銷受眾(瀏覽官網者、留言互動者)。
- 每月更新至少一篇 SEO 文章,維持 Google 搜尋活性。
- 拍攝品牌故事影片、生活短影音,累積未來素材。
反面教材提醒:
不要為了省預算完全關掉廣告。品牌記憶消失得比你想像中更快。
建立會員制度與回訪誘因,讓舊客變常客
問題與痛點:
民宿淡季最怕的不是沒新客,而是老客沒留下來。缺乏顧客名單與互動機制,等旺季再重新開發成本高昂。
案例說明:
一間花蓮文青風民宿利用 LINE 官方帳號建立會員群,定期推送「生日月住宿 85 折」與「老客回訪禮」。結果一年內舊客回訪率提升 22%。
具體步驟:
- 建立顧客資料庫(Excel、CRM 或 LINE 標籤功能)。
- 設計專屬優惠:生日、平日入住禮、好友推薦獎勵。
- 每季推送一次活動,不打擾又能保持互動。
- 淡季可舉辦線上抽獎、會員限定贈品活動。
反面教材提醒:
不要過度推播廣告訊息,容易被封鎖。頻率控制在每月 1~2 次為宜。
淡季是升級期:優化體驗、改造空間、準備下一波亮點
問題與痛點:
許多民宿主在淡季「終於能喘口氣」,卻忘了這是整修與升級的最佳時機。
案例說明:
台東一間山景民宿在淡季重新規劃公共空間與動線,新增閱讀區與香氛角落。隔年調整定價後,每晚房價提升 15%,整體入住率仍維持高檔。
具體步驟:
- 規劃「年度維修計畫」,集中淡季進行硬體改善。
- 拍攝新房型照片、重新編排官網文案。
- 分析顧客評論,找出體驗盲點再微調。
- 更新早餐菜單、增設小驚喜體驗(如迎賓茶或夜間導覽)。
反面教材提醒:
避免在施工期間接受訂房,需事先公告並更新各平台資訊,維持專業印象。
淡季不一定是低谷,它也能是品牌蛻變的起點。
當你把這段時間視為「重新思考、升級體驗、強化關係」的黃金時期,淡季就會變成民宿的第二次成長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