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G不是給年輕人玩的:小民宿如何用IG吸到高單價客人

IG不是給年輕人玩的:小民宿如何用IG吸到高單價客人

為什麼高單價客群也在看IG?

不少民宿主會認為:「IG是年輕人在玩的,不是我目標客群。」但實際上,高收入的中年客群,也早就習慣透過IG探索品牌與選擇住宿,尤其是對於「生活風格有要求」的族群來說,IG就是他們的視覺參考資料庫
他們不一定追求浮誇的網美風,但在意空間美感、氛圍質感與生活理念。換句話說,IG就是你展示民宿定位的最好舞台。


關鍵做法一:打造「品牌視覺感」的帳號

你可以不是設計師,但你需要讓帳號有一致的風格與色調。

  • 選定色調與光線語言:是否偏自然光?偏木質色系?冷調還是暖調?
  • 封面排版有策略:主圖維持相似風格,不要忽冷忽熱忽爆亮。
  • 搭配Logo、介紹字卡、房型文宣設計,強化品牌識別度。

👎 反面案例: 一些民宿帳號每天都在亂發圖,從早餐到天氣、狗狗、風景、剪影全都混在一起,毫無統一風格。

👍 建議做法: 以「品牌選物店」為概念經營帳號,讓每張照片看起來都像是你品牌的產品照。

打造一致視覺,讓人一眼認出你。


關鍵做法二:內容不是炫耀,而是共鳴

高單價客人不只是「看照片」,他們想知道這間民宿有沒有理念、有沒有溫度、有沒有理解他們的生活型態

可以分享的內容:

  • 主人手寫字卡或入住日誌的截圖
  • 關於選品的小故事(例如某張椅子、某瓶香氛的來源)
  • 民宿日常的細節,像是折棉被的小堅持、早餐調味的挑選

👎 反面案例: 只發房間特寫+美照自拍,完全無法體會「民宿主是誰」「這裡是怎麼生活的」。

👍 建議做法: 用經營者視角說故事,例如:「這張床我試了三家才選定,只為讓旅人在外也能睡一眠好覺。」

用內容讓人相信:這不只是睡一晚,而是一種生活風格。


關鍵做法三:用限時動態與精選分類建立信任感

限動不是只有秒數短,它還有「溫度感強」的優勢

  • 拍下你正在整理床鋪、做早餐的瞬間
  • 房客留言截圖、回饋心得即時分享
  • 民宿周邊生活日常、小鎮散步小發現

並整理成有邏輯的精選分類,例如:

  • 房客好評
  • 早餐日誌
  • 主人日常
  • 生活選物

👍 進階玩法: 以「主人視角」分類精選,模擬旅人住進你家後會經歷的順序,從迎賓 > 早餐 > 睡眠 > 散步,讓人還沒訂房就能想像整體體驗。

用限動創造「真實且持續存在的你」,取代冷冰冰的銷售話術。


關鍵做法四:創造可被轉貼與收藏的內容

想吸引更多「質感生活族群」,不能只是發自己的內容,還要創造能被擴散的資訊型內容

  • 與生活風格相關的小知識(例:如何選擇適合的木頭香氛)
  • 可愛又實用的打包清單(例:森林旅行行李包)
  • 旅行提案類貼文(例:來這邊三天兩夜怎麼安排)

這類貼文不僅容易被轉發,更容易成為潛在顧客的「存檔名單」。

👎 反面教材: 民宿只發房型美照,一刷就過,沒有資訊價值、也無互動誘因。

👍 建議做法: 將貼文結構設計成「1張主圖+2-5張延伸資訊」,例如地圖、旅程安排、店家推薦,讓貼文被儲存下來。

資訊型內容 = 讓陌生人願意點進你帳號的關鍵。


關鍵做法五:與高單價生活品牌做聯名或串聯曝光

如果你目標的客群會買選物店的產品、會去高質感咖啡館打卡,那你就要出現在他們熟悉的圈子裡。

  • 與選物品牌做週末快閃合作
  • 找本地插畫家設計房卡、聯名小物
  • 與咖啡館、甜點店做跨帳號互推活動

這不只是單次合作,更是一種品牌社群資源交換,讓你帳號能自然曝光在同溫層的高端客群眼前

跨品牌合作,是小民宿接觸潛在高單價客群的捷徑。


IG是民宿的「線上招待所」

對小民宿來說,Instagram不再只是個打卡工具,它是一間民宿線上的門面、故事館、交誼廳

當你有意識地經營品牌視覺、說好每則故事、與粉絲互動、提供有價值的內容,你就能吸引那些願意為「風格」與「理念」付費的客人。

因為他們不是來找住宿,是來找共鳴與歸屬感的地方。

Share the Post:

相關文章